20年来,三代科研人员团结合作,引领了全国潜水泵行业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10余家企业、年产不足10万台,发展到目前近1000家生产企业、年产1000余万台,开创了一个持续快速地增长的产业。
临近岁末,喜讯传到江苏大学,由该校袁寿其、施卫东、关醒凡等完成的“潜水泵理论关键技术探讨研究及推广应用”项目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这是江苏大学成立6年来获得的首个国家科技进步奖,也是该校流体机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流体中心”)三代人20多年孜孜以求、开拓创新的结果。
作为一个专职科研机构,多年来江苏大学流体中心依托国内唯一以研究水泵为主的流体机械及工程国家重点学科,紧紧抓住国家经济、产业、产品结构调整的历史机遇,围绕产业振兴、国家重点工程建设的迫切需求,发扬团队合作精神,在科学研究、人才教育培训、技术开发等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绩。
“发扬团队精神,进军科学技术工作主战场,是我们几代人坚守的传统,也是我们长期以来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克敌制胜的法宝。”江苏大学流体中心主任施卫东教授介绍说。早在上世纪60年代,由著名流体机械专家戴桂蕊领衔,主持开发了用燃煤气化来代替油电动力的煤气内燃水泵,获得了全国科学大会奖。70年代,为解决农业节水增产问题,主持研究了八部委立项的重点项目喷灌机械。80年代,研究开发了节能换代产品小型潜水泵、微型泵等5个系列近百个新品种。90年代,为适应环境保护的需要,研究的污水污物潜水电泵被国家科委列为国家级新产品。新世纪以来,又积极开展南水北调大型水利工程用泵水力模型、节水节能环保型流体机械、海水淡化用泵、核电用泵等的研究
“我们的科研始终契合国家经济建设的迫切需求,贴近生产,贴近老百姓实际需要。”回顾几十年来的历程,中心老领导金树德教授一语破的。他还讲述了一个“一则新闻催生一个产品”的故事。20世纪80年代初的一天,央视《新闻联播》播放了一则消息,报道了农村分田到户后,农户急需小型轻便的水泵,河北一农妇跑遍沈阳城而未能如愿。随即,中心便组织人马加班加点,很快开发出了适宜家用的、可以载在自行车上的小型水泵,深受农户欢迎。
“学科建设是科研团队成长的平台,而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则是锻炼团队、检验团队、孕育团队精神的最好舞台和载体。”曾任流体中心主任,如今已是流体机械及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新世纪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选、江苏省“333工程”首席科学家、江苏大学校长袁寿其教授说:“流体中心本身就是一个大团队,遇有重点项目大家总是联合攻关、分工协作。”著名水泵专家关醒凡教授牵头的“南水北调轴流泵水力模型研究”课题组由8人组成,水力设计、模具制造、试验研究,各司其职。经过两年多的协同作战,课题组成功开发了12个不同比转速的轴流泵模型,被认为 “综合技术指标达到了国际同类模型的领先水平”,在同台测试中性能指标均名列前茅。目前,3个模型已分别应用于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中的万年闸泵站、刘山泵站和台儿庄泵站。
“我们流体中心既是科研成果开发的平台,又是年轻人经受锻炼、优秀人才施展才华脱颖而出的舞台。”施卫东平静的口吻中透露出自豪:“团队合作,不仅有利于攻克重大科学技术难题,而且有利于人才成长,有利于实现科研工作、团队建设的良性循环。”其实,施卫东本人就是这样一个尝到“甜头”的人。1984年从原江苏工学院水力机械专业毕业,1993年调至中心工作后,他在金树德、关醒凡等老一辈的扶持下,已成长为流体机械及工程国家重点学科方向带头人,先后被评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省“333工程”科技领军人才、省“青蓝工程”新世纪学术带头人等,慢慢成长为团队核心人物之一。采访中,施卫东向记者列举了一系列从兵团作战中受益的情况:1人被列为“新世纪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被评为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人被列为省“333工程”培养对象;中心“泵的理论及关键技术探讨研究”科研团队被评为省“青蓝工程”优秀科学技术创新团队。
为了便于研究开发工作的顺利开展,根据不同的研究方向,流体中心组织了相对独立的4个团队,中心领导或学科带头人兼任团队负责人,科研人员按专长分配到相应团队。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样的体制下,“每个年轻人都有人带,每个成员都有课题做”。立项时尽可能让更多年轻人参加,鉴定、报奖时按照年轻人的学术贡献排名。这样的“压担子”和“倾斜”使得一批年轻人茁壮成长。如今正在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做访问学者的刘厚林就是一例。从读研究生起,他就陆续参加了中心多个课题的研究工作,从起初的“配角”,到逐步独当一面独立主持,一次次的“兵团作战”使他“越战越勇”。至今,他负责或参加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十五”重大科学技术专项等省部级以上课题达20余项。负责开发的泵水力设计软件PCAD2000及其升级版已经被国内外约200家泵研究单位及生产厂商采用,在功能齐全性、应用的广泛性、设计水力模型的数量和质量等方面居国内同类软件之首。继4年前破格晋升为副研究员后,今年他又被破格晋升为研究员。
历年来,流体中心已有160余项科研成果通过了省部级以上鉴定,其中有4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70余项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获国家专利50余项。80%以上的科研成果已成功转化为生产力,开发新产品200余种,为我国流体机械行业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